第305期:《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报》

读《小于一》有感


   期次:第305期   作者:周璐璇   查看:45   

《小于一》是约瑟夫·布罗茨基的第一部散文集,这是一部集齐约瑟夫·布罗茨基回忆,还有对其他诗人及其诗歌的一种思考和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散文集,它还承载了太多的东西,难以让人读懂。

在《小于一》这本书的开头,写着这么一句话:“心并不会死去,当我们以为它应会死去”。无论在多么困难的环境下,人们永远都不会失去最高贵的人性。在苏联的集权专制下,许多人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只能用自己最本真的信念和清晰的大脑去克服自己身上所遭受的痛苦,去默默地抵制着这些东西给自己心灵带来的创伤。

《小于一》中有作者对自己经历的回忆,那是一段灰色的记忆。无论从政治、历史还是文学的角度看,作者都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讲述了亲身经历的悲惨故事。

讲到约瑟夫·布罗茨基的第一次撒谎,在填写图书馆档案栏中的“民族”一栏他居然选择填写“不知道”,在一个七岁的孩子心中将自己的民族隐藏起来或许是一道伤疤,永远都不可能忘却。在教室的花名册上这个男孩填写下自己是犹太人,而那老师不知是故意还是无意地将花名册留在讲台桌上,即使是一群年龄只有七岁的孩子,但在看到花名册上赫然在目的“犹太”二字时也会有所歧视。那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在只有七岁的孩子心中便有了这样邪恶的想法。因为自己是犹太人,所以父亲不能担任海军军官,家中的一切都只能靠母亲一人支撑。

这一切都只是让我觉得布罗茨基有一个悲惨的出身,仅此而已。但当我看到他十五岁辍学的时候,当他在众目睽睽之下离开学校的那一刻起,我的心开始沉寂。他离开学校是为了养活家庭,其实不然,他在逃避,逃避同学和老师给他异于常人的眼光和讥讽的行为,他便开始选择辍学,因为生活各个方面带来的压力大过了自己所能承受的范围,使人崩溃,而去选择性地逃避。就因为这样,布罗茨基才会一次次地去解释那是他主动的行为,是“随波逐流”的必然结果,并不是他理性的选择。

最触动心弦的是他离开学校后的那一段心理描写,很痛快,但同时也很悲哀。再不用上学的快感和不用接受同学和老师莫名而来的嘲讽目光的痛快中,哪怕一些嘲讽他的老师也是犹太人。道路显得极其顺畅,但同样也是灰暗的、迷茫的,在那个时候的布罗茨基,或许换着说,在这样的年代里,又在青春的滋养下,任何一个人都会有想要得到知识的渴望,布罗茨基也是一样,望着前方迷茫的却又显得无比黑暗的道路,他无畏地走着。

《小于一》它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精髓,在不同年龄段的人眼里,有着不一样的想法。它不仅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也是心灵的寄托。它的每一篇散文都有很大深意,值得静心去赏。